免费注册

Burmester BC350与全套McIntosh的大惊奇:访新竹陈先生

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2305 发布日期:2021-11-17

摘 要:这是陈先生的聆听室,巨大的Burmester BC350矗立在空间中,显得气宇轩昂。远远望去,蓝汪汪的大眼睛在黑暗中亮着,这是McIntosh迷人的地方之一。


 ▲这是陈先生的聆听室,巨大的Burmester BC350矗立在空间中,显得气宇轩昂。远远望去,蓝汪汪的大眼睛在黑暗中亮着,这是McIntosh迷人的地方之一。


2021年9月10日下午,我到新竹听到一套会让人大惊奇的音响系统,那是Burmester 旗舰音箱BC350,搭配McIntosh全套顶级系统,还有Siltech、MIT、Nordost、Kharma等顶级线材所建构而成。光是这整套音响系统就已经够惊人了,再加上主人陈先生是科技男,学物理的,他将整个聆听空间的声学处理做得很好,这才让我再度听到了另一次的大惊奇。


再度大惊奇


所谓「再度」是什么意思呢?「前一度」就是我去桃园听詹君仪那套音响,詹君仪所用的器材也都是顶级的,顶级器材有钱就可以买入,但聆听空间的打造不是有钱就一定能够成功,这其中要有相关的声学知识涵养,以及实战经验,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以詹君仪来说,他的聆听空间我去听时,已经是三度改造了。拥有顶级音响器材,加上细心打造的聆听空间,以及反复调声精神,这才有机会成就惊人的声音表现。詹君仪如此,陈先生也是如此。


 ▲这个聆听空间有十几坪,而且位处地下室,隔音良好,背景噪音低,可以听到很多细节。


奇妙的搭配


我到了陈先生家附近停好车,不久佳盈音响张先生也开车到来,这套音响是佳盈卖的,我要来做家访,张先生当然要到场。我们一起进入陈先生家,主人陈先生已经等候多时。陈先生的聆听空间是以地下室打造而成,大小约十几坪,一踏入音响室,眼光马上被Burmester BC350所吸引,这对音箱实在太抢眼了。再来又被整片的蓝汪汪光芒所迷住,原来那是众多的McIntosh器材,包括McIntosh C1100旗舰前级(控制线路与放大线路二箱设计),MC901 Dual Mono后级(双扩大机设计,真空管输出300瓦,晶体输出600瓦),MT-10黑胶唱盘、MP1100唱头放大器。


其他还有Aurender N20网络播放器与Esoteric K1 Grandioso K1 SACD唱盘。至于线材,立马就看到MIT ACC 268 音箱线,还˙有Siltech、Nordost与Kharma各式线材,以及七、八个Nordost QKORE接地盒。一眼望去尽是看不尽的顶级线材与各类调声道具,不用说,陈先生肯定是自己动手调声的音响迷,而且是音响论坛的铁杆读者。


 ▲这是从左侧看过右侧,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BC350的侧面有多深。而那侧面的工业设计真的可以耐看100年。这个角度也可以感受到那些McIntosh器材是多么壮硕。


旗舰BC350


Burmester BC350是他家的旗舰音箱,我估计短期内应该不可能有取代的产品出现。它每支重达420公斤,但外观看起来却一点都不笨重,反倒有如精致细腻的艺术雕塑。BC350每支音箱共享了六个单体,正面有二个8吋中音与一个气动式高音单体,顶上还有一个气动式高音单体,侧面则有二个12吋低音单体。


很特别的是BC350可以切换Pure或Live模式,所谓Pure模式就是正面上方那个中音单体与顶上的高音单体不发声,而Live就是所有的单体都发声。请不要以为这二种模式只是一个切换开关那么简单,事实上内部分音系统也是分为二套的,这样才能达到精确的要求。我去听的时候只是用Pure模式,因为主人认为这样的音压就已经够了。


 ▲这是从右侧看过左侧,墙上吸收反射板可以看到细微的栅条。地上铺的是手工羊毛地毯。


独特二种模式


为何Burmester要将BC350设计成二种模式使用?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其实并不是他们自找麻烦,而是送到柏林科技大学流体力学中心实测之后所做的决定,二种模式都有它的优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只是少了一个高音单体与一个中音单体发声,但实际上采用Live模式时,前面那三个单体会形成D'Appolito MTM架构,也就是中音、高音、中音架构,这种架构会控制音箱发出来声波的垂直扩散角度,降低天花板与地板反射音的干扰。


此外,开启顶上那个气动式高音单体,也增加了空间感的表现能力。而如果只是采用Pure模式,前面就只有一个气动式高音与一个中音发声,此时声波的扩散方式就与一般喇无异。至于侧面的二个低音单体并不会因为Pure或Live模式而有所改变。


BC350外观看起来让人觉得精致漂亮,但您知道内部有多厉害吗?每支音箱以重达170公斤的铝合金框架构成,还有20公斤的纯铜、10公斤的黄铜合金,还有高密度实木,以及二个德国KPM柏林皇家御瓷所烧制的低音反射管。这二个低音反射管如果是用一般的塑料材料那就逊毙了;用金属管也不稀奇,唯有用陶瓷烧制才显得与众不同。事实上用陶瓷烧制并非是为了美观跟噱头,而是真的对声音表现有帮助。


 ▲这是右侧墙。可以清楚看到有CD架、有画、有吸音棉,底部还有吸收低频的吸音棉。


不输给四件式音箱


如果以单体数量来论,BC350与许多四件式音箱相差很远,尤其是低音单体每支音箱只有二个12吋,老实说跟我的二对ATC SCM 100ASL迭起来用是一样的,但我在陈先生处所所听到的庞大气势却远超过我的ATC双音箱,我认为绝对可以跟四件式音箱相抗衡,可见音箱的优劣不是以单体多寡来论,而是内部真正的设计Know How决定的。


一支音箱重达420公斤,搬运上相当困难,为何不设计成四件式音箱呢?Burmester当然早已经想过,我猜可能也实际以计算机仿真过,但四件式音箱最大的问题就是低音柱与中高音柱的相位问题,以及因为中高音箱体与低音箱体分开之后所产生的更复杂声波反射、相互抵消增强问题。所以,Burmester才会决定化繁为简,以二件式设计来决胜负。


BC350在Pure模式下可以承受550瓦输入功率,在Live模式下可以承受900瓦输入功率,虽然灵敏度已经高达90dB(2.83V/1m),但绝对适合以大功率扩大机来驱动它,这样才能获得惊人的声波能量。乍看BC350的频率响应规格并不稀奇,标示38Hz-23kHz正负3dB。老实说这样的规格一点都不惊人,寻常落地式音箱也都有这样的规格,有的甚至还更宽。不过实际聆听时,您才会知道BC350这个带宽规格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扎扎实实的,您说它的规格是20Hz-50kHz我也信。


 ▲这是左侧墙。基本上布置与右侧墙相同,不过多了桌子与电视。


真正双扩大机MC901


BC350也是Bi Wire设计,高中音与低音各有一组音箱接线端,这样的设计最好当然是采用双扩大机来驱动。问题是如果要采用双扩大机,扩大机最好还要能够调整增益跟分频点,而市面上没有这种双扩大机设计,除了McIntosh的MC901后级之外。我猜,陈先生会购买MC901就是着眼于这部后级能够做到真正理想的双扩大机驱动。这也难怪,因为陈先生是学物理的理工男,他应该不是只凭主观的好恶来买音响,一定会事先以自己的知识背景去分析过。


MC901最强之处有二、一是将一部真空管后级与一部晶体管后级合而为一,另一则是真空管与晶体后级都可以分别调整分频点与增益(-6dB到+3dB)。老实说,能够做到增益分别可调,就已经可以让双扩大机驱动音箱时达到密切的契合,但MC901还加上分频点可调,这就更厉害了。分频点分为100Hz、130Hz、180Hz、250Hz、300Hz、400Hz、550Hz、800Hz、1kHz。而且是Low Pass与High Pass分开。


所谓Low Pass就是只允许分频点以下的频域通过; 而所谓High Pass就是只允许分频点以上的频域通过。Low Pass要接音箱的低音那组端子,而High Pass则要接音箱的中、高音那组端子。分频点可调,还分为高、低通、增益又可调,这样才是真正的双扩大机啊!


 ▲这是聆听位置后墙。可说整面后墙都做了声学处理,而且处理方式多样,天花板夹角处还贴了吸收低频的吸音棉。


独钟McIntosh


C1100是McInosh的二件式旗舰前级,也是真空管前级,它本身已经带有唱头放大线路。它的高电平总谐波失真为0.005%,唱放失真为0.05%,这已经是很优的规格。不过陈先生并不因此而满足,还买了他家MP1100唱头放大器。这部唱放的阻抗匹配有七段可调,电容匹配有八段可调,增益则从40dB到64dB五段可调,可以应付绝大部分的唱头。至于黑胶唱盘则是同厂MT10,这部黑胶唱片的造型与众不同,而且拥有McIntosh一贯的「面板」,真是绝妙的设计。


在音箱之外,陈先生选用的器材全部都是McIntosh,显然他对这个品牌情有独钟,而且意志坚定,没有被说动要换Burmester产品。站在代理商立场,如果连那么昂贵的BC350都买了,当然要想办法说动主人,将扩大机与数字、模拟讯源通通换成Burmester。看到那整片漂亮的蓝光面板在音响室中亮着,气氛实在太美了,我相信这也是吸引陈先生的魅力之一。


陈先生唯二没有使用McIntosh的产品就是网络播放器与数字模拟转换器。网络播放器是Aurender N20,这已经是旗舰N30下来的第二号产品。而数字模拟转换器呢?陈先生是以Esoteric Grandioso  K1 SACD唱盘用来播放CD,也当作数字模拟转换器。这部数字讯源也已经够好了,N20就是以USB端子将讯号传给K1译码。


 ▲这是聆听位置后墙中央那块凹处。陈先生将这块凹处做扩散,连酒瓶都起了扩散声波的作用。


精心打造聆听空间


再来要说陈先生的声学布置。这个聆听空间的音箱后墙是整片的玻璃,所以加上厚窗帘,不听音乐时可以拉开窗帘让光线进来,要听音乐时当然就把窗帘拉上。而左右二侧墙都做了吸音反射板,这种吸音反射板有细细的缝隙,远远看去好像整片木板,近看就会发现其实是栅条镂空式,这样的吸音反射板将左右二侧墙面全部覆盖。而天花板也覆盖了大约三分之二。为何天花板没有全面覆盖呢?因为以前这个聆听室就只到三分之二处而已,后来陈先生才加以扩建,成为现在这样的尺寸。


除了整片的吸音反射板之外,还可以看到陈先生在上面贴了泡棉式的吸音棉,而且还可以看到拆卸的痕迹,显然陈先生是不断的在尝试。不仅如此,靠近地板处也都排满可以吸收低频的锯齿状吸音棉。这样还不够,我注意到音箱后墙二个直角从上到下也摆满三角形低频陷阱。如果您以为这样就了事,那就错了,陈先生还用了二个Helmholtz Resonator共振器,用来吸收中低频,这二个共振器是可以调整频率的。


最后来看聆听位置背墙,这里也贴满吸音反射板,还有吸音泡棉,从贴的位置来看,应该也是经过陈先生多方尝试之后的结果。最有意思的是背墙中央凹进去的那块区域,陈先生用了吸音反射板、扩散板,以及吸音棉三种,并且排满了酒瓶,因为酒瓶是圆的,也可起扩散声波的效果。至于地板则是铺了大块的手工地毯。


 ▲这是天花板的做法。最早聆听空间只有做到吸音反射板那里,后面这段空间是后来才增建的,所以并没有安装吸音反射板。


可灵活调整


在这个聆听空间中,讲话的声音很自然,很轻松,没有吸音过度的吃力感,也没有反射音太多的噪动感,可说是相当适合的。当然,每个人对于残响时间的长短以及高频域、中频域、低频域多寡要求都会不同,这个问题在陈先生这里容易解决,如果觉得高频量感太多,可以先调整BC350的Toe In角度(最大15度),如果不够,还可以在左右二侧墙增加吸音材料。如果低频量感太多,也可以调整MC901的低频增益。总之在陈先生这里,有很多灵活可调之处,不会像许多人家里一般,一筹莫展。


跟陈先生聊过器材与声学处理的种种之后,我们就开始听音乐。还是依照惯例,我请陈先生先播放他平常聆听的CD,这样我才可以慢慢熟悉这个聆听空间的声音特质。要知道,每个聆听空间都有他自己的声音特质,就好像每个人的身材容貌嗓音都不同一般,大部分人很容易以自己家里听熟悉的声音来跟别人的空间声音作比较,如果不够客观,当然都是自家的声音好。而我,因为经验多了,能够比较客观的做比较,但也需要先熟悉主人家的声音特质才行。


 ▲McIntosh大军。陈先生特别偏爱这个品牌,没想到跟Burmester BC350竟然是这么搭。


气势庞大


听过几张我熟悉的CD之后(陈先生说几乎都是依照我的推荐去买的),我开始惊讶了。这个聆听空间的声音出乎我预期的好,除了中低频有明显的低频峰值之外,其他都相当平衡。而且,最让我惊讶的是,McIntosh怎么会跟BC350那么搭?解析力、空间感、细微的细节、瞬时反应都超级好不说,这二个品牌搭配之下所融合出来的音质竟然也那么好。当然,最让我惊讶的是这整套音响的气势竟然那么庞大,宽松的程度也宛如四件式大音箱。在这么庞大的气势下,乐器的层次感与定位感好像自然生成,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MIT ACC 268是什么?是他家旗舰音箱线。


找寻最佳位置


听过几张CD之后,为了了解这个聆听空间的频率响应曲线,我以粉红色噪音来测,发现在63Hz-100Hz左右处果然有一个峰值,而31Hz-50Hz处有凹陷。于是我开始改变聆听位置(因为音箱太重了,要移动很费力),希望能够找到频率响应相对比较平坦的位置。移动聆听位置过程中,我发现位置越往后挪,频率响应曲线越扭曲,而聆听位置越往前挪,频率响应曲线变得更平直些,最后大约在原本的聆听位置处往前大约50公分左右找到最理想的频率响应曲线。在这个位置上,原本的63Hz-100Hz处的峰值几乎消失了,而且31Hz-50Hz处的凹陷也填平许多。


请注意,我使用的频率响应曲线每一格是10dB,1/12 Oct.,所以如果要细看,频率响应曲线还是很扭曲,但是从整体来看,已经是相对平坦了。事实上,一般音箱测试频率响应曲线时,是将正负3dB(也就是起伏6dB)的范围内视为标准,所以一格10dB的显示方式也可以接受。当然我也可以调整为一格5dB来测试,此时频率响应曲线就会更扭曲些,但大走向是不变的。


 ▲McIntosh MT10黑胶唱盘。请注意转盘上加了一个更大的盘,旁边还有DS Audio ION-001离子产生器。


共振器发挥效果


既然知道100Hz左右有低频峰值,我们就开始讨论要如何来降低这段峰值?陈先生认为如果将聆听座位移前50公分,好像太靠近音箱了,感觉会有压迫感,他希望最好能在原本的位置上找出解决之道。谈着谈着,忽然陈先生说:我那二个Helmholtz Resonator共振器的作用频率好像是调在60Hz,是不是应该调在100Hz?我马上回答:应该要调在100Hz才对,因为此处有峰值,而31Hz-50Hz处有凹陷,说不定也跟Helmholtz Resonator共振器有关。于是陈先生马上动手调整,由于那二个共振器最高只能调到94Hz,事实上94Hz也等于是100Hz左右了,调整完后我们继续听。


 ▲这是McIntosh MP1100唱头放大器。


真的有效!调整过Helmholtz Resonator共振器之,原本100Hz左右的峰值降低了,听起来可以忽略。我估计这二个共振器不可能将整个峰值「铲平」,但人的听感很奇妙,只要降低一些,马上就有感。接下来为了方便,我干脆都听Tidal。我将原本精选出来的许多曲子一首一首很快的播放,这些曲子我都很熟,知道该听什么地方,所以每首都只听片段。


七项惊人表现


曲子一首一首播放,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因为我听到的是非常吸引人的声音表现。听过几十首之后,我转身向坐在我后面的陈先生竖起大拇指说:这套音响的表现能力太惊人了!陈先生也说连他坐在后面,都可以感受到100Hz左右的峰值已经不会造成困扰。原本,我的想法是还可以从MC901的分频点与增益上动手调整,现在听起来应该不必多此一举了。


 ▲这是Aurender N20网络播放器与Esoteric Grandioso K1 SACD唱盘。


到底我所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惊人声音表现?第一个惊人的是庞大壮阔的音乐气势,以及会震撼身体的能量。第二个惊人的是透明感非常高,高到所有细微的声音都能够浮出来。第三个惊人的是解析力、层次感非常好,大编制音乐的内声部听得清清楚楚,完全不会含混。第四个惊人的是瞬时反应非常快,而且音乐的强弱变化非常清楚,音乐活生无比。


第五个惊人的是乐器、人声的结像能力就好像3D立体图,饱满凝聚扎实的程度令人咋舌。第六个惊人的是低频的能量与凝聚力就像F1赛车的引擎,源源不绝。第七个惊人的是对低频的控制力简直就像是在做润饼皮甩面团般。本来还有第八个惊人之处,那就是音质,但想想那么顶级的音响系统,音质好也是应该的,不能算是惊人。


 ▲这是Nordost的音箱线与接地盒。


或许您会认为,那么贵的音响系统,声音好本来就是应该的。不对!这句话不对!Burmester BC350我在慕尼黑音响展时听过,也在TAA圆山音响展时听过,还有在极品音响的聆听室也听过,这三处或许也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声音表现,但都没有陈先生这里来得全面与惊人。在音响展中,时间有限,一切都是临时布置,不可能有够好的搭配条件,也没有时间慢慢磨。而在陈先生家里,他可以今天改善一点,明天改善一点,慢慢累积出调声的成绩来,我认为这才是能够好声的重点。


 ▲原本聆听位置所测得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看到31Hz-50Hz处有凹陷,63Hz-100Hz处有峰值。


 ▲将聆听座位移前约50公分量测,63Hz-100Hz左右的峰值下降了,而31Hz-50Hz处的凹陷填平许多。

奥运选手级


既然陈先生这套音响系统的声音表现已经那么惊人,未来还能够更好吗?当然可以!我常说调声的成就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来,只要拥有者肯自己动手调声,聆听空间、音箱摆位、器材搭配、电源处理、线材与垫材的使用都有很多地方可以琢磨,让声音表现更为精进。

陈先生这套音响系统的声音表现已经是奥运选手级了,再来就看他如何夺金。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