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漠孤鹰 阅读数:3262 发布日期:2010-10-26
hifi的音响性和音乐性就像武功外家拳和内家拳中的形和意关系一样,音响性是外家拳的形,音乐性是内家拳的意。没有意做为导引的外家拳越练越乏味,亦很容易停滞不前;注重意识贯注形体的内家拳越练越深奥。只注重音响性而忽略音乐内容无异是舍本求末,主次不分,就像重形轻意的外家拳;而注重音乐性就像重意轻形,意在形先的内家拳,音响性只是外在形式的表现,音乐则是内涵意境的反映,音响是为音乐服务的,音响是“形”,音乐是“意”,得意而忘形!所以精明的发烧友玩音响到了一定境界就会弃“硬”投“软”。
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迈戈的回复:看来”沙“兄是位有修为的武者了,以外家拳和内家拳来比喻真是精辟到位,有句话说得好:“音响是为音乐服务的”!
Hifi天地的回复:“音响性与音乐性”这个标题是很好的。但我的理解不一样。
好的音乐作品是很讲究音响性的,亨德尔和贝多芬是这方面的典范。但也有过头的,伯辽兹的很多作品难以按他的原意演奏,帕格尼尼的音响性远远超过他的音乐性而一直被人所垢病。等等,列下去就难完了。
同样的,音响器材也须讲究音乐性的,我们老在讲究“音色”“味道”等等,也就是音乐性啦。
这是一个好话题,大家讨论!
Vast的回复:贝多芬的音乐对音响不是很挑剔,有大量的历史录音为证,而伯辽姿的音乐由于管弦乐色彩比较重,所以对音响的要求也就高了,帕格尼尼身处一个音乐家的个体意识开始迅速膨胀的时代,那是一个强调技巧的年代,而且他的音乐主要是他自己炫耀技巧用的,所以他的音响性远远超过他的音乐性。
不亦乐乎的回复:只同意关于柏辽兹的说法。
贝多芬的第三、五、七、九交响曲如果不是好的录音配合将损失很多魅力,第四、五钢琴协奏曲也然。历史录音只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我们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些大师,如果富尔特文格勒晚出生20年,我们还会拼命追求他的历史录音吗,恐怕答案是明显的,海菲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老发烧友都说他的30、40年代最黄金,可是手头上我们最愿意听还是立体声的版本吧。
帕格尼尼作品的音乐性也非常好,是一位旋律高手,技巧的展示是他的谋生手段,但是他把两者结合得巧妙,并非单纯的炫技之作。
很需要好录音来表现的作曲家应该还包括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瓦格纳、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R.斯特劳施、马勒等等,这个时期的作品乐队规模很大,作品篇幅也长,没有好的录音真是愧对先人啊,可惜的是,真正很好表现他们作品的录音少得很,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Archiv的回复:那你是愿意听四十年代富特文格勒的还是2004年泰勒曼或者梅塔或者马泽尔的呢?
龙神的回复:一张优秀的唱片,肯定是音乐性与音响性的结合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演录俱佳。
Archiv的回复:是啊!可有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很多好的演释,都是很差的录音。郁闷!
龙神的回复:哈哈,确实如此!
音魂不散的回复:音响应该是为音乐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