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rchiv 阅读数:3371 发布日期:2010-10-26
歌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是德国作曲家巴赫(J.S.Bach)晚年的杰作,也是他最出色的键盘作品之一。
歌德堡变奏曲这个名称源自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者福克尔(J.N.Forkel),福克尔在他1802年发表的[论巴赫的生平、艺术和作品]一书中称这部作品是巴赫应俄罗斯驻德国的凯泽林伯爵(V.Kaiserling)之邀而作的。这位伯爵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他的古钢琴师歌德堡(J.T.Goldberg 巴赫的学生)常在他的难眠之夜为他演奏。为此,当1741年巴赫访问德累斯顿时凯泽林伯爵要求巴赫创作一部“既有安慰性质,又有愉悦气氛”的乐曲供歌德堡弹奏以助他度过不眠之夜。这样,巴赫就应邀创作了这部作品。
福克尔关于歌德堡变奏曲创作背景的这一说法多年来一直受到许多研究巴赫的学者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的初版乐谱上并无“歌德堡变奏曲”的标题或相关的题献文字,而只是标上“咏叹调与各种变奏”在1741作为“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出版;而且它的内容包罗万有,是需要你很用心去聆听的,根本不适合作为催眠。
尽管福克尔关于歌德堡变奏曲名称来源的说法受到怀疑,但巴赫的这部作品被称为“歌德堡变奏曲”已经是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标题与相关的创作背景已不甚重要,关键是这部作品本身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我们。
歌德堡变奏曲由一首咏叹调(主题)和三十个变奏加上主题的再现共有三十二段音乐构成。全部变奏构筑在一个讲究对称、富于逻辑的整体框架之中,三十个变奏依次构成三个一组,每组的第三个变奏均为卡农,这些卡农按顺序分别以同度至九度卡农的形式出现。而这首作为主题的咏叹调曾作为一首独立的乐曲出现在1725年巴赫为第二任妻子玛格达丽娜(A.Magdalena)编写的键盘练习曲集[安娜.玛格达丽娜记事本](Anna.Magdalena Notebook)中。它本身是一首萨拉班特舞曲,音乐优美舒展、织体简单明晰,左手演奏抒情的旋律,右手则以简洁的和声在低音区衬托。然而这首咏叹调左手优美的旋律跟后面的变奏一点关系都没有,真正的主角是这首咏叹调的低音和声部分。全部的三十个变奏都建立在这个低音声部的基础上。其间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整部作品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人生的各个侧面、人类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这样一部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还很不受重视,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录音是1932年波兰钢琴家、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W.Landowska)在EMI唱片公司留下的大键琴的录音;而最早的钢琴录音是智利钢琴家阿劳(C.Arrau)1942年在RCA唱片公司的录音,但是这两版录音并没有引起人们对这部作品太多的关注。不要说是一般爱乐的听众了,就连有些专业的钢琴家对它也不甚了解。直到有一天,1955年6月的一天,当23岁的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Gould)决定将歌德堡变奏曲作为他的第一张正式发行的唱片时,一切都改变了。
古尔德共有三次歌德堡变奏曲的录音,第一次是1955年6月,最后一次是1981年的4、5月间,中间有一次是1959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的现场录音,59年这一版较难买得到,而且这一版的音乐诠释和55年的差别不大,所以现在把55年和59年归为古尔德对歌德堡变奏曲早期的诠释和81年晚期进行对比。
1955年,当年轻的古尔德提出将歌德堡变奏曲作为他的第一张唱片时,除了他自己,所有的人都感奇怪(也许他也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意外),一位初出茅庐的钢琴家怎么能用这部生僻、复杂而且大型的作品来开始自己的录音生涯呢。而当这张唱片出版后,古尔德又一次让人意外了,这次不单是唱片公司的人而且是全世界所有听到这张唱片的乐迷都感到意外:古尔德赋予这部作品一种充满生气的节奏张力,他还利用他精湛的多声部表达能力使巴赫的复调声部得到完美的表达,各个声部之间好象几个不同的人在交谈,各有特点、各有性格而又和谐的统一在这部作品的框架之内,这张唱片迅速成为抢手货,它使巴赫和古尔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名字,奠定了古尔德作为巴赫的键盘音乐20世纪的代言人的地位,也为唱片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事实上这张唱片到今天一版再版仍然畅销,被大部分听众视为经典。一片叫好声中,也许唯一对这张唱片感到不满的就是古尔德自己了。
踏入80年代,当古尔德对外宣称要重录歌德堡变奏曲时,人们不单奇怪于从不重录以前录过的作品的他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录歌德堡变奏曲,而且更惊讶于他为了重录而对55年版所做的评价:他在美国“人物”周刊的访问中称55年版是一次相当糟糕的演释;除了一两个片段还有些价值,其他的都是些二流货色。
“纽约时报”在新版的歌德堡变奏曲出炉之后曾邀请乐评对55年和81年版进行对比,他们认为55年版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而81年的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有深层次的感染力。由于两个版本的差别如此之大,听古尔德的歌德堡变奏曲就有了55年派和81年派之分。就我个人来说是拥护81年版的,我认为再多的赞美之词对81年版都是毫不为过的,它除了拥有55年的大部分优点之外,还有许多优点:首先,古尔德在这里放慢了速度,使它听起来更从容、幽远和一种深刻宁静而超然物外的高贵气质,他还重新考虑了每一个变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整部作品的整体感更强。听起来非常舒服,每一个音都在它应在的地方。
如果说55年是一个起点的话,那么81年就是在二十多年中他寻寻觅觅而最终找到的一种感觉,是的,他找到了这种感觉,在81年版中我能听到他找到这种感觉之后的喜悦,为此,他心满意足的为这部作品划上一个句号,也为自己划上一个句号,在这张唱片正式发行后不久,1982年10月4日,他走完了人生的路。
也许,我想也许他正酝酿重录巴赫的全部键盘作品,需要亲自到天堂向巴赫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