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大概从2000后开始,hiend音响厂家陆陆续续开始追随素质型、高频宽、大动态的重播风格。这当然是顺应了当下的潮流,但如何拿捏音乐性和音响性成了考验设计师功底和价值观的难题。
我在给客户做咨询的时候会先通过沟通了解客户玩音响到底是偏向于听音乐还是听音响,因为这两种方向会导致配置方案完全不同。这也没有所谓的好坏,只是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同。我自己是希望音响在保有高素质的前提下尽量能够淡化存在感为还原音乐服务。而有些客户不听到那些hifi要素就愣是激发不了他体内的那几个荷尔蒙。
当我听到一个人满嘴的“速度感”、“密度”、“动态”、“控制力”、“透明度”,但只字不提“乐感”,我就知道他就是在把音响当音响听,也就是说他更多是在听音响。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开始接触音响的时候都是被音响的音响性所吸引。只是随着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同,你的审美也会有所改变。如果你长期听现场,你就会更注重乐感、融合度、整体性。如果你长期以各种音响为师,你就会更注重各种hifi元素的表达。
现阶段的我会多听各种现场,我注重的是各种音乐厅的声学效果和真实乐器的声音对比。与此同时,我会争取多听高手调出来的系统,予以对标,提升自己的不足。因为现场音乐和音响重播毕竟是两回事。听高级音响因为录音时话筒的近距离拾音以及重播设备的高素质确实会把一些细节放大到让人听得很过瘾。有些人会说,现场和音响是两回事,没有可比性。但目前我还是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所以我会在多听现场的同时,辅以多听高手调出的系统作为日常调声的参考标准。
再说回测评,测评有很多种。开个箱、听一耳朵写几段文字可以是测评;拍个小视频,放几段音乐也可以算是测评。在音展或者别处听过一部器材跟你自己动手把玩又是两回事。所以,听过不等于懂她。只有自己玩过,才能把一部器材的特点了解得七七八八。为什么不是九九十十?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允许你慢,我之前就碰到过一部全新的功放拿过来测评,等要临走的前一天突然声音大变,提升很多。这是因为里面的接线和元器件都煲到一定的时间,进入状态了。但我的测评都截稿了,我来不及做调整和修改。作为一个喜欢音响的人来说,我是有点自责和内疚的。但这不是我能改变的,因为代理通常没空煲机,他们给到你的基本上是新机或者开声不超过几十小时的新机。所以,我在做工作室的时候,选择了放弃一部分东西。大家都在做的,且在跑量做和快速做的我就尽量少做。这不符合我的理念,我也相信有人能做得更好。我还是按照我的节奏来做我擅长做的。时间长了,你总能找到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这其中有代理也有烧友。
严格意义上,在我这个117立方米的空间里(长5.94*宽5.8*高3.4米)应该要用到口径在10寸以上低音的大落地箱才符合要求。这对德国Audium 8.2音箱是4寸全频加9寸向下低音。但从其箱体判断我觉得还是缺口气。因为因特网连总夏天刚拿到Allnic代理权就来联系我,所以也没法再拖延,先试了再说。
系统开声后,其声音的规模感还是比我预期的要好。因为我聆听距离较远,所以声音的能量感到皇帝位已经有所衰减,这是由于空间过大造成。但这套系统在其音场范围内所呈现出的形体感、密度、厚度都以较高的分数交卷。包括我在移动和替换各种吸音、扩散道具时,这套系统的反应都很灵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全频喇叭的高频延伸一点都不会比传统球顶高音差,空间感也还原得很到位。我原本还担心这种低音朝下且离中高音这么远的单元布置可能存在结像上的脱节也没有出现。
Allnic Audio(奥立)是一个成立于1990年的韩国hiend品牌(已与原厂邮件确认),其创始人朴康秀先生成立Allnic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甚至超越Kondo、Wavac等公司的高度,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电子管音响器材。T2000 25周年(以下简称T2000)开声后,我给他做了几份“考卷”,确认他确实迈入了hiend梯队。具体厂家的技术亮点和性能介绍就直接看我的测评视频吧。(等我写完这个帖子会插入链接,心急的朋友直接公众号上看)
我总结一下T2000的声音特点:她是一位素颜美女,是那种天生的皮肤好,五官漂亮,而非靠化妆化出来的那种。声音质感很自然,听感上即不软也不硬,这也是我给这篇测评想到用Nature Beauty自然美来命名的由来。声底中性却不失乐感,唱人声的时候那种纯净自然的音符能唱到听者的心里。高级胆机卓越的空间感自然少不了,开阔的音场里每一处结像都非常细腻和有质地。动态、控制力、速度都不用操心,开机后都没时间去顾及这些hifi要素,你需要做的就是细细品味音乐的真谛。
在这些过程中,他认为三极管的声音是表现最好的,特别是低内阻特性所带来的速度感和良好的低频,线性放大无失真音乐,真正更清晰的高频。他所用的五极管都采取三极管模式放大。
在这些过程中,他认为三极管的声音是表现最好的,特别是低内阻特性所带来的速度感和良好的低频,线性放大无失真音乐,真正更清晰的高频。他所用的五极管都采取三极管模式放大。
就国内音箱市场而言,占有率比较大的好像是英美两国的品牌。这里面又要提及一个“国籍声”的概念。英国声总体而言听感较为讨巧,貌似各种价位的英国声都比较悦耳。美国声无论哪个档次都在hifi要素上比较有优势,有时候只要声压级能达到,哪怕声音凶狠一点也有客户愿意买单。可德国声就比较尴尬,因为德国声(包括功放在内)还有好几种类型:冷艳型、严谨型、清瘦型、油润型、精准型、悦耳型。
毫无疑问,8.2具备了全频喇叭的精髓所在,但他的高频延伸居然一点都不比传统高音单元差,并且具有号角单元的开放感和优质高音的空间感还原能力。这对喇叭并没有因为低音单元向下发声而导致频率衔接上的脱节,在我听《听空间在唱歌》CD1 track3时,贝斯从高把位拉到低把位时,听感上衔接自然,质感真实,软硬适中;结像上也很稳,没有出现因为拉到低把位就飘忽不定的现象。虽然我的工作室空间已经大于其适用面积,但密度并没有被稀释。
再来说说他的低频表现,其折环即薄又软,这种设计对弱音细节还原相当有利。但我比较担心大场面的控制力和功率承受能力。虽然其箱体容积和低音口径无法在我工作室里形成拍胸口的冲击力,但从声音质地上来说很棒。上个月末,当我在SIAV锦楠楼展房(接近居家环境大小)中再次聆听这套组合时,他纤细的箱体带来了卓越的冲击力和瞬态响应,两端延伸也相当好。
这对喇叭是富有歌唱性且具备中性、监听个性的尤物,我很负责的向真正的爱乐人士推荐这对喇叭。她不占地方,但能文能武,对于音乐重播适应性广,值得在爱乐路上相伴左右,她唯一的缺点是没啥名气,外形不太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