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冬日三得

作者:F100 阅读数:4253 发布日期:2009-09-09

摘 要:
 
    南国乍寒,独酌乐韵于陋舍,如沐春风,暖意盎然。畅神之间,偶得三章。现就教于发烧诸友。
发烧之美,仍似隐涵于幽谷之“香格里拉”,亟待探索。是耶?非耶?
 
    一、精神至上之奇
 
    发烧是“小众文化”,是一小族另类在与世无争的天地间耕耘。此天地之大,容得风花雪月、雷鸣电掣,浩瀚无边。但发烧,毕竟是声波的微雕。期许的收获,也不过是若干分贝、几瓣音符,却引得耕者孜孜以求,竭心尽力,甚或挥汗如雨,挥金如土。常劳而无功,却屡败屡战。偶有一得,欣喜若狂。诚苦乐不均,艰辛自知,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与其他任何活动不同,发烧的天地里,从未有过耀眼的舞台,眩目的金杯,如潮的掌声,绚丽的鲜花,甚至从未有过竞赛的刺激,然而,对目标的执着与牺牲精神,无与伦比。这是没有功利、没有名位的精神家园。这是物欲横流的河床上,浮现的“精神至上”之绿岛。此为发烧之奇观。
 
    二、永不知足之妙
 
    发烧的精神是永不知足。
    不满足于墨守常规,坐享其成,谢绝既定的“菜单”。偏要越俎代庖,自烹“佳肴”;
    不满足于浮华表面,做“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偏要潜心于机材的品味和剖析,致力于搭载之重新布局;
    不满足于“爆棚”、“清雅”,浅尝辄止。偏要迷醉于音质之研讨,流连于版本之鉴赏。
    发烧之路漫漫。上索电流之脉动,下觅声波之涟漪;从专注单机的挖潜改造,到迷恋不同体系的互补,历经崎岖屈折,从不停歇。
    发烧,好似驾驭一部巨大的“乐器”― “发烧窝”:环境是弓,器材是弦,人的创造性是金手指。因此,每位发烧友都拥有自己的“巨型乐器”,既林林总总,又“独一无二”,各各相异。在“窝”内创造,在“窝”内“弹奏”,,在“窝”内鉴别,在“窝”内欣赏。以永不知足之心,创造出独特的“天籁世界”,于是妙趣横生。
    有道是:“知足常乐”。发烧是“不知足而常乐”。殊途同归,甚妙。
 
    三、追求至美之魂
 
    发烧是人通过对“器”之精心操纵,再现美好音乐的行为。这一点,与单纯的音乐欣赏或鉴赏有别;这一点,却与演奏音乐相似。发烧与演奏,只是“器”物不同,手段相异。
    本来,乐的产生是离不开人与器之间的互动 ― 演奏 ― 的。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这是天经地义。苏轼在九百年前赋有《琴诗》一首,说明了这种互动的必然: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在东坡居士叩问的当时,“琴上有琴声”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一百多年前出现的留声机改变了历史。“琴上有琴声”已成事实。现代人只须静对唱机匣子,便可欣赏乐声。
    但是,有一种现代人,他们不满足于这种自鸣的琴声。他们偏偏要在“有琴声”之“琴”上,“弹奏”新的“琴声”。他们的血管中,依然流淌着古代乐师的热血;他们的细胞基因,顽固地指令他们去寻找创造的欢乐。创造,令他们热血沸腾。这些人就是痴心难改的发烧友。
    可以说,无论自觉或不自觉,每个发烧友都天生具有叛逆与创造的精神,都怀有以至美之声再现音乐的幻想。他们对每一个音符都投以至诚至洁之崇敬,是对乐神顶礼膜拜的最虔诚的信徒。这种创造至美之声的幻想,是发烧的原动力和归宿,是音响发烧的灵魂。
 
 
怀冰的回复:你的摄氏温度是37.78度,只是微烧,多喝开水就能解决问题!哈哈哈哈。
“发烧之美,仍似隐涵于幽谷之“香格里拉”,亟待探索。是耶?非耶?”――非耶非耶,发烧之美,发于内心、溢于言表,非香格里拉之踪迹全无!呵呵。
上面是开玩笑。F100的笔调象一位我崇拜的领导啊,线条清晰、份量感强、色彩华丽、平衡流畅,若我出书,就用这篇做序!如何?
 
减五度的回复:F100也喜欢形而上哦,老朽于是心有戚戚焉。
其实,极具体的问题和形而上的意识都是很美,都是发烧的乐趣。太形而上了会空泛虚缈,太具体了则会琐碎无序。
不稀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发烧;
发烧是一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美景,是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心情,是追求一种“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超脱豁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