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322 发布日期:2025-11-01

只要听过音响几年的「音响迷」,就会知道调声方式百百种,每种都有不同的效果。但为何听音响、调声调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声音表现还是不如理想,无法在听音乐时,驱使大脑分泌脑内啡,让自己产生快感?答案很简单,因为划错重点,甚至走错方向,以至于穷己一生都在做那些枝枝节节的小事,却放着大事不干。几十种、上百种枝枝节节的小事就算做得再完善,影响声音好听与否的分数加起来也不会超过40分。而大事只有三项,做对了却马上可以获得60分。
到底这三大项是什么呢?第一项就是要扫频,懂得解读聆听空间与音响器材所构成的频率响应曲线,再施以空间声学处理,或更简单的使用DRC(数字空间校正)与PEQ(参数等化)。第二就是要以「自然的方式」生成最适当的残响时间。第三就是要选对音箱摆放的位置以及皇帝位。
为何只要掌握这三个大项就能调出好声呢?因为这三个要素最容易让我们听出声音的差异(或说好坏),影响程度占60%。其他器材各种电源处理、线材、垫材等等五花八门的调声密技也都能让声音表现得更好,但加总起来总共也才影响40%。所以,调声首要处理上述三个要素,先获得60分,让声音达到基本好听的程度,其他40分再慢慢加上去,让声音「更好听」,如此一来听音乐时肯定就能产生快感。
先说第一项解读聆听空间的频率响应曲线。频率响应曲线代表高、中、低频段量感的分配,只要高频多一点点、低频少一点点,我们的耳朵就能马上听出差异,不像总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等规格、就算从0.1%改善到0.001%,您也听不出来。空间与器材构成的频率响应曲线「平直」代表的是「原音」,我们所量出的蚯蚓般曲线代表「原音被扭曲的程度」。所以,扭曲程度越小,好听的可能性就越高,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好听与否,在此不谈。
大家都知道将空间声学设计得很好,就能獲得扭曲较小的频率响应曲线。没错,但这要花很多錢,還要有声学知识。在数字处理芯片的进步下,现在不必这么麻烦,只要善用自动数字空间校正(DRC)或参数EQ,就能获得扭曲较小的频率响应曲线,而且能切重要点,这是好声很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您无法拥有声学处理适当的空间,又不想踏出这第一步,那就免谈了。
什么是「以自然的方式生成最适当的残响时间」?残响时间的长短、结构影响音乐听起来活不活生、甜不甜?丰润不丰润?有没有光泽水份?能不能产生现场感?室内吸音过重,音乐听起来没有光泽,而且干涩、死板。室内反射过强,声音听起来吵杂、单薄、甚至刺耳。
问题是,就算你懂得在家里量测残响时间,帮助也不大,因为量测结果不精确,就算精确用处也不大。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用花钱,用自己的耳朵去判断残响时间适当与否。只要在聆听空间中「慢慢加入」各种软硬不一、吸音范围不同的家具、装饰、地毯、窗帘等,每加入一些东西,就用自己的耳朵听听看,一直到觉得音乐听起来清晰、丰润、有甜味有水份,而且活生,那就差不多了。
第三要素「选对音箱摆放的位置以及皇帝位」。请注意,不是选音箱摆位而已,还要选聆听位置,这二样是连动的。选择音箱摆放的位置时,一定要以扫频来辅助,这样才能知道音箱摆在哪里可以获得扭曲较小的频率响应曲线。此外善用SBIR(Speaker Boundary Interference Response)计算,避开低频大凹陷也很重要,因为SBIR所造成的声波反相凹陷很大,很难补起来。
很多人不知道聆听位置皇帝位的选择也关系到声音的好听与否,以及听到的音乐是如指挥般清楚?还是如音乐厅前排位置?或者中间位置的听感。不同的位子会听到不同的高、中、低频量感,我们当然要选择听起来相对平衡的地方来当皇帝位。如果您想听到定位最清晰的效果,聆听位置不能离音箱太远,因为我们需要直接音多于反射音。如果您想获得如音乐厅中间位置,那聆听位置就要离音箱远些,让耳朵听到的反射音多于直接音,此时音场也会改变。其实这一切都是直接音与反射音量感的调配,不是玄学。
好好把握上述三个要素,您就能获得60分,其他40分可以让您慢慢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