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挑战让人伤脑筋的中国大鼓录音:达人艺典「一鼓作气」

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12472 发布日期:2020-04-21

摘 要:「一鼓作气」是镀金CD,而且赶搭目前最夯的MQA CD,采用24bit、88.2kHz规格。要解MQA必须您的CD唱盘或DAC有MQA译码功能才行

1.jpg


昨天收到达人文广所出版的最新鼓乐CD「一鼓作气」,由刘达录音。为了比较,我花了许多时间,把以前几张著名的鼓乐录音找出来。总共找到「炎黄第一鼓」、「绛州金鼓」、「鬼太鼓座富岳百景」、「林英哲日本太鼓」。我怎么找就是找不到那张掀起鼓乐热潮的「绛州大鼓」,不知道是塞在哪里?还是打包在纸箱里?总之,最后就是以这四张来跟「一鼓作气」比较。在此我要向我可敬的邻居们致歉,你们已经很久没有被中国大鼓的声音轰炸了,而这次则是一次听个够,那超过100dB的音压肯定穿墙入室,打得邻居火气越来越大。幸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警察来敲门,感恩啊!


说到鼓乐,就不得不提香港Leo Fung早在1992年去山西绛州所录制的「绛州大鼓」,那次录音是在室外,录音条件不佳,设备也不齐,不过因为这是外界第一次听到山西绛州鼓乐团的录音,马上在音响圈掀起一阵热潮。二年后,Leo Fung又回到绛州,录制了「绛州大鼓2」,Leo自己认为比第一张还好。1996年又出版「绛州大鼓3」,这是二片装CD,并非刻意去哪个地方录制,而是把绛州鼓乐团在台湾台南、香港、北京的现场录音收集成二张CD来出版。到了2008年,又推出「绛州大鼓20周年纪念」,这个20周年是指绛州鼓乐团在1988年成立。在1997年,台湾也出版一张「绛州金鼓」,这次录音Leo为了降低时基误差(Jitter),采用所谓KDA平方的母带制作方式,而且原始录音采用24bit,当然压制CD时只能有16bit/44.1kHz。


2.jpg


正当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绛州大鼓」系列时,在1998年2月17日,香港马可波罗唱片委请阎学敏打鼓、李小沛录音,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录音棚完成了「炎黄第一鼓」。没想到这张CD竟然被美国TAS杂志总编HP听到,并纳入他的发烧唱片榜中。杂志一刊出来,这张CD马上变成抢手货,毕竟这是华人第一张入榜的CD。


3.jpg


另外二张找出来比较的是日本的录音,这二张大家都很熟悉,一张是「富岳百景」,另一张是「英哲日本太鼓试音天碟」。有意思的是,林英哲这张是日本King唱片公司出版,但标题却是香港用语,CD以日语英语说明,难道是特别为老中音响迷录制的吗?


绛州大鼓系列中的曲目有很多是重复的,也算是经典的鼓乐曲目。富岳百景与英哲日本太鼓演奏的当然是日本作品,打鼓的方式也跟中国不同,属于日本太鼓系。而刘达所录制的这张「一鼓作气」呢?第一首特别录制了「鼓诗」,这是谭盾与李真贵作的曲子,这首曲子也正是「炎黄第一鼓」的第一首曲子,我猜刘达是刻意录制的,而且也摆在第一首,颇有互尬的意味。第二首是周龙作曲的钟鼓乐三折,这首曲子占了三轨,因为是三折嘛。第三首是「横刀立马」,这是刘恒作曲。第四首是「进击」,张啸驰作曲。这四首曲子的演奏团体都是进击打击乐团,尹飞领奏。


4.jpg


好了,该来说这张「一鼓作气」听起来如何?我记得以前说过,听中国大鼓的录音,如果无法把音量开大,狮子也会变病猫。还有,如果没有大喇叭、大扩大机、大空间,听中国鼓乐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要开大音量来听,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鼓棒打下去剎那,鼓皮电光石火弹出来的猛烈气流,那股气流强得会让身体感受到一股压力袭来,撞得胸口闷闷的。「一鼓作气」第一首「鼓诗」就是这样。


在CD说明中有照片秀出录音棚现场的乐器摆法,录音棚很大,主角大鼓摆在最前面,距离二侧的小排鼓,以及其他大鼓很远,我猜是为了怕各乐器相互干扰收音,所以刻意拉得很开。不过实际聆听时,各乐器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感觉是很接近的,这应该是刘达的混音美学所致。


由于使用了很多支麦克风,所以每组打击乐器的打击接触点、弹性都很清晰,而且劲道十足,打击接触之后的堂音非常清楚跟在后面,但并不会含混。我算了算,最前面二支麦克风收全场,主大鼓用了二支麦克风,左右排鼓各用一支,再往后左右各有二组中型鼓,也各用一支麦克风,最后面还有四个大鼓排开,各用一支麦克风收音。这是鼓诗的麦克风摆法,刘达的用意是要告诉聆听者,这些鼓的位置与距离,看看您能不能听出这样的摆位布置。另外一首「钟鼓乐三折」也有录音摆位图,也用了11支麦克风。


5.jpg


其实鼓乐录音不仅只有大大小小的鼓,其他还有大锣、十面锣,以及其他各种大小打击乐器,音效也都很好,。例如第二轨、第三轨、第四轨钟鼓乐三折的大锣等音效就录得很好,连有些鼓皮的杂音都可以听到。如果以现场感的距离来说,刘达这张「一鼓作气」就是站在乐团旁边听,那是很近的距离,各种声音都很鲜明,不是坐在观众席那种距离。


我知道音响迷在买鼓乐唱片时,心里会期待能听到整个房子震动的低频效果,其实如果真有那种效果,也是府上聆听空间低频峰值所引起的放大效应,并非原本录音中有的。中国大鼓的鼓皮都绷得很紧,所以打起来声音也很紧,短促,干净,弹性强,并没有软Q的那种低频效果。它所呈现的是强烈气流冲击到身上的压迫感,而非软Q绵绵不绝的低频按摩。


6.jpg


话虽如此,不过如果使用的大鼓尺寸不同,其低频效果的软硬与低频延伸听起来也会不同。聆听期间,我也用频谱来看这五张大鼓的最低频率。先说刘达这张「一鼓作气」,大鼓的最低频率都落在50Hz,声音很干净。而阎学敏那张「炎黄第一鼓」呢?就拿第一首同样的「鼓诗」来说,低频落在45Hz左右,比刘达那张还低些,不知道是大鼓的尺寸稍大些?还是录音或打击方法的关系?由于低频更低些,听起来鼓声是比刘达那张还软一点,低频量也多一点,没有刘达那张那么干净凝聚。而「绛州金鼓」呢?由于内中有使用直径达2.6公尺的超大大鼓,所以量测起来低频可以达到30+ Hz,是这五张鼓乐中频率最低者,鼓声也是最软者。那二张日本录音呢?有50Hz左右,有40+Hz左右。


这五张CD中,「一鼓作气」是镀金CD,而且赶搭目前最夯的MQA CD,采用24bit、88.2kHz规格。要解MQA必须您的CD唱盘或DAC有MQA译码功能才行,我正在试听Esoteric K-01XD,它拥有MQA解码,当然要用它来听「一鼓作气」。到底MQA与CD差别多少呢?我也比较了,解析力的确清楚些,乐器轮廓立体感比较好些,音场中层次、透明感也好些。不过由于都是鼓乐与打击乐,所以我无法判断音质跟一般CD差多少,但我相信一定会有差的。


假若府上能放心开大音量听,喇叭、扩大机都承受得了,左右邻居又打过招呼,那就买一张「一鼓作气」来炸炸自己吧!我一直无法忘记以前在日本秋田某处打太鼓时那种近距离气流的猛烈冲击感受,现在听「一鼓作气」那种感觉好像又回来了。不过,我也要坦白说,我不会一直听这张CD的,因为把音量开大时,它有可能会把我的喇叭炸掉。毕竟,我那四个12吋的低音单体振膜面积怎么跟录音中那些大鼓的鼓皮相比?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