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流转的低吟呢喃:上交十四琴

作者:郭汉丞 阅读数:2765 发布日期:2013-12-28

摘 要:上交十四琴,马上让我联想到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这是东施效颦吗?唉,古典音乐本来就是西方人的东西,人家玩了几百年,东方人还能怎么玩?虽然上交十四琴的编制没有办法完全创新,但是拓展新的编曲模式,留下记录,确实让我们听见众多大提琴组合起来,那特殊的低吟呢喃。

 

上交十四琴,马上让我联想到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这是东施效颦吗?唉,古典音乐本来就是西方人的东西,人家玩了几百年,东方人还能怎么玩?虽然上交十四琴的编制没有办法完全创新,但是拓展新的编曲模式,留下记录,确实让我们听见众多大提琴组合起来,那特殊的低吟呢喃。


当年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在1974年成军,首度于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厅演出,为十二把大提琴量身定做的全新编曲,展现了经典曲目的新面貌,也开拓了大提琴「团体」的新路线,此后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便成为定制,随着成员的更替,不断薪火传承。上交十四琴比柏林爱乐多两把,编制更大,代表编曲全都要自己重来写过,即便集结众多大提琴并非创举,但是要量身定做新谱,倒是新的编曲工程。


名为Cellissimo SSO,上交十四琴成军甚晚,2012年初才成立,不过上海交响乐团内自组的室内乐团体,却已经有三十年历史,如果从现在往回推算,大约是1980年代初期,刚好在文革之后,改革开放初期,音乐文化重新萌芽,而上交十四琴则因应上海交响乐团的室内乐团体成立三十周年,一起录制了这张「上交十四琴」大提琴专辑。录音地点选在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时间是2013年2月,从唱片内页的唱片来看,这个排练厅大致可以想成是台湾国家音乐厅的小厅。


因为十四把大提琴的编制特殊,所以少有现成的曲谱,都需要团员自己编曲,区分声部,就算编制类似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也不能单纯因袭。选曲包括巴伯(Samuel Barber)的慢板、葛利格(Edward Grieg)的Holberg Suite、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选段(四月、六月、十月三段)、克伦格尔(Julius Klengel)的圣歌(Hymnus)与维拉罗伯(Villa Lobos)的巴西巴赫风第一号(Bachianas Brasileires)。

 


有趣的是,上述选曲来看,曲目应该是七轨,唱片内页标示的曲目与时间长度,也是七段曲子的时间,可是实际把CD放到唱片里面,却总共有13轨?难道多放了曲子?我想这是唱片后制与文案之间配合出了差错,葛利格与维拉罗伯的曲子单首较长,而且曲子中间本来就有停顿,所以唱片做了适度的分轨,所以葛利格的曲子在唱片里面是第二道第六轨,而维拉罗伯则是第十一到十三轨,这样曲目和唱片才对得上来。


全部由大提琴演出,上交十四琴听起来就是低吟流转之美,年轻的音乐团体自然有其活力洋溢的面貌,演奏曲南美风格的维拉罗伯,很有味道,相较之下,巴伯的慢板在年轻团体的手中,就显得老态,光听音乐还是很美,毕竟巴伯这首曲子经典之处就在绵延的旋律,可是这样的曲子不太能展现上交十四琴的热情洋溢。第二轨的葛利格速度快了起来,很适合上交十四琴,不过似乎有些High过头,某些部分的音准并不算理想,但青春洋溢的样貌还是很热闹。达人艺典维持优质录音的水平,保持了室内乐亲昵的面貌,诸多大提琴一起演奏,和谐中依然可以听见彼此的个性,当然,这也考验音响系统对于低频「质感」的表现能力。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