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356 发布日期:2025-03-09
这是2018年重新检讨过的「音响二十要」。任何行业、任何嗜好,只要进入Hi End领域,一定会有许多专有名词以供同好沟通,音响也不例外。三十几年来,我将音响迷对音响表现的要求写成「音响二十要」,这二十个名词为了因应不同的需求用途,而有过几次些微的改动。这次的更动在于增加了「宽松感」与「黏滞感」,其余只做小幅的更动。
音响第一要:音质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制造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的,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声音美不美,好不好听」!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脚一样。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美质。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
音响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 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颜色一样,会让我们在大脑中浮现亮度、颜色的感觉,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
通常,音色愈暖声音可能愈软;音色愈冷声音可能愈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
音响第三要:高中低频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凝聚的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
音响第四要:音场表现
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宽到隔邻、深过对街」这应该是包含在后面说的「空间感」中。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当然不要忘了,所谓的音场、层次感、定位感、深度感等其实都是混音师的创作。
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棉花蓬松,铁块结实,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音密度大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脚踩大鼓扎实。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应具有重量感。不过,大部份的音响迷都得不到很好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这种感觉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 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扎实更有形更像真的。
音响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几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有些器材听起来澄澈无比,有些则像蒙上一层雾般,只要是有换机经验的人一定就有这种感觉。透明感是「音响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话,连带也会影响对其余各项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
音响第七要:层次感
层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乐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间隔能否清楚再生。以电视而言,深灰与黑能够分辨出来的话就是有层次感。音响亦然,乐团的排列不会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层次感。更甚者,我们要听到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这样才会有最好的层次感。
音响第八要:定位感
顾名思义,定位感就是将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准定位感就差,结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会导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间中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频反射太强)也会导至定位不准。举一个例子:夏天很热时,柏油路上会冒气。此时如果您走在路上,就会觉得物体的影像会飘。这就像我们音场内乐器定位会飘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镜,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体表现。总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我们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要求的是乐器或人声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该动的时候就不要动,不该乱的时候就不能乱。
音响第九要:活生感
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暂态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音响第十要:结像力与形体感
顾名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出立体浮凸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归入「形体感」中。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认为用结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现在将之改为结像力与形体感。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凸更具有3D立体感。也就是我常说的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楚。
音响第十一要:解析力
这个名词最容最懂,玩过相机的人都知道镜头解析力好坏的差距;看电视的人也知道自己的电视能把一片黑色的头发解析得丝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现。好的音响器材,即使再细微、再复杂的东西都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解析力。
音响第十二要:速度感与暂态反应
声波在空气中,不论哪种频率,其传递的速度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频率的高低而改变声波传递的速度。其实,音响迷常说速度很快,或速度慢,这个速度感就是暂态反应的结果,也是器材规格中上升时间与回转率的具体表现。老外通常会将这项说成是暂态反应而不说速度感。不过,台湾习惯的用语是速度感。对于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暂态反应更容易了解。基本上,这二个名词都是指器材各项反应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释了。
音响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强弱对比指的是不同层次大小的对比,而动态对比则是指最大声与最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般而言,强弱对比也可以分为「对比强大」的强弱对比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对比很大;而摇滚乐虽然大声,但是它大小声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们说它虽然大声,但是动态对比并不大。
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这种细微的强弱对比就像水波荡漾般,远远看好像不动,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细微的在波动。强弱对比用最浅显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就是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细微的强弱对比表现优异的器材,听起来活生感会很足,音乐中蕴含隐隐的跃动力。
音响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缩小与否的问题,而是因为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误解。例如您的房间在100Hz左右有严重峰值的话,定音鼓敲起来一定会特别的大、特别有劲;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这才是真正错误的比例。所以,在评断「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时,应该特别注意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影响。
音响第十五要: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当我们说:「钹的敲击质感很好」,也就是说「它敲起来像真的」。反过来说,当我们认为「小提琴擦弦质感不够」时说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谓质感也就是指「传真度」。
至于「空气感」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形容拉奏、敲击键盘乐器时,我们用的是「某某乐器的质感很好」。可是,当我们在形容管乐器时,我们通常不用「质感」二字,而用「空气感」,也就是说吹气的感觉。说得更清楚些,「空气感」是指声波振动的感觉,而质感大部分是「接触」后刹那的感觉。当然,弦乐群除了拉奏时的擦弦质感外,它同时还有弦乐空气中产生的「空气感」。
音响第十六要:细节再生
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一件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 Test 比较出来。为什么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想这与低失真、讯噪比优异、喇叭灵敏度高、解析力强、透明感优等都有关。细节少的器材听起来平板乏味,也不够真实:细节多的器材起来趣味盎然,也很真实。
音响第十七要:空间感
我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这是大脑给予我们的感受,也是心理音响学的反应。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
音响第十八要:宽松感
宽松感是这次写「Hi End音响入门」才加上去的,为何以前没把宽松感列入呢?因为寻常音响系统想要表现出宽松感很难,所以一般音响迷对宽松感的体会并不深刻。宽松的相对面就是紧绷,我们可以从紧绷来想像宽松,因为很多人的音响系统听起来很紧绷,会让人紧张。不过,讽刺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所听到的声音是紧绷的,反而以为这就是正常的好声。为何听起来会紧绷呢?因为扩大机或喇叭承受不了那么强的音乐讯号而产生压缩了。
音响第十九要:黏滞感
黏滞感也是我第一次放在「音响二十要」里。并不是以前没有听过黏滞感,也不是黏滞感不重要,而是黏滞感跟「宽松感」一样,太难表现了,所以一开始我就没打算把它纳入「音响二十要」中。既然以前不纳入,为何现在要纳入?因为现在能够体会黏滞感的人比较多了。为何现在能够体会黏滞感的人比较多了?因为调声的观念正确了,调声的能力磨练得更好了。
黏滞感最常出现在弦乐的演奏上,尤其是弦乐多重奏,例如三重奏、四重奏或五重奏等。在音乐会现场,如果四重奏团体很优异,音乐厅音响效果又好时,就很容易听到我所说的黏滞感,那是四把弦乐器所发出很美和声的感觉。同样的,弦乐群如果演奏得很好,也会发出很迷人的黏滞感。为何音响系统会发出让人觉得有黏滞感的声音?我不确定,但当调声调到某种精妙地步时,黏滞感就会呈现出来。
音响第二十要:整体平衡性。
我把整体平衡性放在最后,代表着这项要求是前面十九项的综合验收,也是聆听音乐时最重要的一项。当我们在聆听弦乐四重奏时,如果四位演奏者可以演奏出非常好的平衡性,我们就可以听到很美的弦乐融合之声,这就是体现在音响效果的整体平衡性。另一方面,作曲家如果能力高超,就能写出各声部非常平衡的四重奏作品,让聆听者感叹其作品的精妙。关于整体平衡性,我们无法用尺度去度量出来,要分辨整体平衡性就像多听音乐会才能分辨乐团好坏一般,只有靠自己丰富的聆听经验来判断了。
完整版音响二十要请点以下连结: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65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