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音响论坛」刘总编观点说】音响绵羊讲堂83:难以表现的极低频

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59 发布日期:2025-04-04

摘 要:如果圣桑与John Rutter那二张的管风琴听起来好像地震,绝对是Room Mode共振作祟,不是你的喇叭无敌。

1.jpg


最近有朋友来家里听音响,聆听过程中拿出冰岛摇滚合唱团Sigur Rós的专辑「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说要试试我音响系统的极低频表现。这张唱片我没听过,他说是大考片。这让我想到其他二张唱片也是很考极低频,在此跟大家共同「自虐」一下。


20Hz-40Hz我定义为极低频,这段频域其实已经很少乐器能够演奏出这么低的音域,作曲家也很少写这么低的音域,所以我们在享受音乐时很少遇上这么低的频域,除非是刻意。哪些乐器可能会出现在20Hz-40Hz呢?最常见的是西方大鼓轻敲、管风琴、钢琴、倍低音管等(可以参考音响绵羊讲堂有关乐器音域那篇),此外流行音乐的电Bass或合成器也能达到那么低的音域。


音箱要能再生那么低的音域,除了低音单体口径要大、振膜要轻、或多个小口径低音单体之外,还需要扩大机的大功率帮忙,所以二声道系统要再生极低频的代价很高,但却又很少用上,我建议一般人不需要太在意这段频域。如果你真的在意,加主动式超低音音箱是成本最低的作法,不过超低音要加得好是有学问的,至少你要有REW软体与校正过的麦克风来做科学的验证。


2.jpg


大考来自专辑的第七轨「Ára bátur」 (Row boat)。这首歌有大鼓,但不是用力敲,而是很轻微的敲在鼓皮上,产生31Hz左右如吐烟圈那么轻柔的极低频,就好像气流拂面。由于大鼓的音量很低,所以大部分听过这张唱片的人往往会忽略伴奏的音乐中有大鼓。这些大鼓大约从1:33左右开始,每隔四秒左右一个节奏点就打一次,一直打到2:52才停止,其后音乐还是持续进行。


你可能会听到这些很轻的大鼓声,也可能听不到。听得到的原因有:可能是你用了大口径的低音单体,低频直下20Hz平坦;或许多小口径的低音单体,低频直下20Hz平坦;音箱贴墙摆或放在墙角,提升极低频量感;或使用超低音,低频直下20Hz平坦,而且30Hz-150Hz之间没有强烈峰值掩盖;或空间Room Mode产生了30Hz左右的极低频峰值助威(是否极低频峰值让你听到30Hz左右极低频,用频谱扫一下就可以看出)。


而听不到这些鼓声的原因可能有:耳朵退化了(用频谱看,有非环境低频噪音的31Hz出现,代表音箱有发出31Hz频率,但你听不到,就是耳朵退化了。);音量太低;音箱无法再生这么低的频域(用频谱也可以看出);聆听空间低频峰值太多太强,掩盖了极低频;环境噪音太高了;音箱前缘距离后墙2.8-3.0公尺左右,产生31Hz左右的声波反相,让此频域产生大凹陷。这段音乐在You Tube上有录音时的影片,请点来看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K_ou_mTQE


再来是郑明勋指挥巴士底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圣桑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请听第二轨Adagio慢板那段。一开始大家都可以听到管风琴发出比较高的音域(大约100Hz左右),接下来可以听到约35Hz、45Hz左右或更低的管风琴演奏出现(频谱可看到25Hz,我不确定那是否共振产生)。一般大音箱应该能听到35Hz左右的管风琴,至于更高的就不必说了。有些人能听到,有些人无法听到,原因不外就是上述那些。


最后一张是RR那张John Rutter Requiem的第七轨「Pie Jesu」。这首曲子的管风琴31Hz左右极低频应该比较容易表现。31Hz左右的极低频听起来已经可以感受到声波按摩皮肤的感觉,听起来会让人很舒服。同样是31Hz左右的极低频,但因为录音时音量的不同,所以Sigur Rós合唱团那张最难表现,据朋友说他听过的音响系统中,大部分都无法听出大鼓轻敲的「吐烟圈」极低频。至于其他二首的31Hz因为录音时音量就比较大,所以比较容易听出。


这么说好了,Sigur Rós合唱团那张的31Hz听不出来算是正常,听得出来算是「异常」。而其他二首的31Hz听得出来是正常,听不出来是「异常」。如果圣桑与John Rutter那二张的管风琴听起来好像地震,绝对是Room Mode共振作祟,不是你的音箱无敌。或许你要问:耳机能不能听到Sigur Rós合唱团的大鼓轻敲?我的Hifiman HE1000Ananda Nano都可以听到鼓声轻敲。再次提醒你,不要太在意听不到鼓声。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