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解读「20周年纪念CD」(上)

作者:蔡克信 阅读数:3401 发布日期:2013-10-30

摘 要:杂志具有提供讯息与教育读者的功能,二十岁的音响论坛已经成熟的足以担当这一责任与义务。何况,教学相长,相互砌磋,更能在商业与评论之间取得平衡。

拈花浮世3 30F复合媒材 2008 蔡克信画

 

杂志具有提供讯息与教育读者的功能,二十岁的音响论坛已经成熟的足以担当这一责任与义务。何况,教学相长,相互砌磋,更能在商业与评论之间取得平衡。

 

从「20周年纪念CD」的出版,我们可以洞悉音响论坛的企图,希望已俱调音功夫的武士,再赋丰富文采的内涵,也就是说,从追求表面的「音响」,进入表达「音乐」的实质。

 

不到五成的系统能完美再生

 

音响论坛「20周年纪念CD」
音响论坛「20周年纪念CD」

对于这套CD,刘总编担心被习于Hi-Fi惯听爆棚的音响迷责难,其实引领正确聆玩音响更为重要,何况这套CD的每段选曲与录音实况处处吐露音响的奥秘,时时提供考机的元素,要成为高段玩家,您必须通过这套CD的考验,严肃的音响迷必须诚实地面对这套唱片,笔者高度推荐。

 

但是,再厉害的调音高手也不保证能再生这些完美的演奏录音,关键在于扬声系统。如果是低频有限的喇叭,通常是书架型或中小型落地喇叭,由于摆位较易,高估八成的人可以调音良好,但也只能听到这套唱片的七成完整音讯,因为听不到极低频。如果是低频无限的喇叭,通常是巨型或四件式落地喇叭,由于调音不易,预估只有五成不到的人得以完美再生这些乐段。问题似乎有些严重,但却是笔者数十年来的观察感受,也是音响好玩之处,因为调音总留有空间让音响迷去玩味。这套唱片当然不只是考验频域,对音质音色的要求更是讲究,事实上,在频域畅顺、音像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据此评估再生系统的能力,如果无法自然、精准再现任一乐段的「音响」与「音乐」,显然仍有摆位调音的空间。

 

编辑会议

 

这套唱片附带有音响论坛编辑群的「实况录音」,其中无心录进去的负面噪声亦可作为考机调音的正面教材。我们不妨从「DG唱片精选」 的 「编辑会议」(轨13)谈起。

 

论坛会议示意图
论坛会议示意图

从「编辑会议」示意图,我们可以知悉刘总编与编辑群与拾音单点麦克风的相对位置。从录音结果来听,每位编辑的音色均可如常辨识,五位编辑的音像(口型)并未放大,清楚分布在左右喇叭音场不深的后方内缘,在正中稍前有刘总编的声音,您应当听出他与编辑群有着极不相同的堂韵包裹,不是反相的声音,因为音像仍可掌握,只是声音没有编辑群的凝聚。我不知道,若是有人站在麦克风的位置,是否听到的结果一如录音,值得商榷。若要总编与编辑群同样录出直接音,或许应当以无指向麦克风悬挂于总编与主编之间。无论如何,录音结果如此,您的再生系统也应如实再生才对。

 

其次,关于杂音,在较高频域,包括人员的翻书、弄笔、濞鼻、碰撞都属自然氛围,可以不视为噪声。但是,从开会伊始20秒即不断出现低频轰隆声,时大时小,而以13秒与49秒左右最为强烈,这种低频至极低频的噪声应是室外震动透过楼板,由麦克风架传导产生。若要完全摒除这些低频噪声,必须截断200Hz以下频域,若容许若有若无,则切掉40Hz以下频域尚可,但若是如此,势必伤及音乐的完整再生。同理可推,若是喇叭完全听不出这些噪声,显然200Hz以下滚降严重,若仅听得若有若无,显然40Hz以下的超低频域无法再生,在低频有限的喇叭应是常见。此外,若要忠实呈现这些低频轰隆,喇叭必须能充分再生30Hz以下之频域,因此,若您的扬声系统能轻松听得这些噪声,值得恭喜,因为许多示范乐段的完整音乐与音响也就能充分表达。

 

再生音乐的音质与音色

 

善于利用负面噪声检验扬声系统的频域响应范围之后,「DG唱片精选」更大的目的是要音响迷认真检视再生音乐的音质与音色,因为示范乐段提供如真乐器的绝佳质感与自然音色,如果再生音乐不真不美,问题显然在玩家,至于判断力,则有赖平日修为与参与实况音乐会的经验累积。

 

示范乐段,刘总编已有点睛提醒,笔者将随意阐释,希望也有助于音响迷的调音与聆乐。

 

在韦涅阿夫斯基的「双小提琴练习奇想曲」(轨1),我们可以听到在残响极低的录音空间,奥伊斯特拉克父子的二把小提琴分司高低音域,从音场正中重迭以近距拾音发声,纤毛毕露的弓弦际会与自然散放的琴箱共鸣正考验您的再生系统的各个环节,推测这是单音录音的成熟杰作。

 

Cellissimo, DG 459 136-2,环球音乐
Cellissimo, DG 459 136-2,环球音乐
由基东•克雷莫演奏的李斯特改编舒伯特「魔王」的小提琴独奏曲(轨2),虽也采近距拾音,但电平稍低,堂韵较丰,克雷莫的挥洒动作在音场正中左右摇摆,除了考验质感,也讲究解析。

 

由麦斯基主奏大提琴,女钢琴家何渥拉伴奏的「布洛克:即兴吟唱」(轨3)犹太祷歌,也是首近距拾音典范。您可以听出在丰润堂韵中,钢琴与大提琴有极甜美的音色,巨型钢琴在后,大提琴在其稍前正中偏左。如果您的系统解析够好,钢琴与大提琴的三度空间气韵亦明确可辨,乐器质感的厚、柔、晶、透也一览无遗。

 

 

 

考验动态与能量

 

J.S.Bach: 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 No.4, 5, 6, DG 457 899-2,环球音乐
J.S.Bach: 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 No.4, 5, 6, DG 457 899-2,环球音乐

巴哈的第六号布兰登堡协奏曲是以中、低音弦架构的特殊编制,其第一乐章「快板」(轨4)以非常明快的合奏曲式写成,总奏的主题,在全声部以复调方式反复缠绕,在夹带独奏部中作六度呈现。卡拉扬与柏林爱乐弦群的细腻绵密,弹跳节奏,在不甚宽深(左右喇叭内缘)近中距离拾音的音场中泛发丝绸光泽。

 

韦瓦地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轨5)同样是各部弦群合奏,由于比前一轨较近距离拾音,编制也较大,弦群的威力、交错,自高至低频域的动态、量感、音色、质感时如春风,时似秋月,均极迷人。

 

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星光灿烂」(轨6)与唐尼采第歌剧「爱情灵药」中的「一滴隐涌的眼泪」(轨7)都是成名男高音必选的咏叹调。这两首由李欧帕•西蒙纽演唱的录音,我们应当感受男高音圆柔宽松的发声,即使高昂音阶亦是晶丽而不锐耳,并且音像实体(口型)与整个乐团呈现正常音乐会比例。当然您也不会错过气韵生动的木管以及细密的弦乐。

 

Johann & Josef Strauss: Walzer, Polkas, DG 449 768-2,环球音乐
Johann & Josef Strauss: Walzer, Polkas, DG 449 768-2,环球音乐

从小约翰•史特劳斯的「吉普赛人进行曲」(轨8)以及与其弟约瑟夫•史特劳斯合写的「拨奏波卡舞曲」(轨9),可以了解卡拉扬处理维也纳圆舞曲的独特手法,细腻、高雅、活力、温馨而不带煽情与媚俗。这两首在卡拉扬最喜欢的柏林耶稣基督教堂由名匠Gunter Hermanns所作的模拟录音,清晰、透明、适当堂韵回响,正好烘托卡拉扬的乐念音响。在轨8的开头与结尾,可能有许多系统听不到极低声来自音场后方的大鼓、小鼓与三角铁,这有赖超低音与低音量解析力,然后从渐强到高潮,优秀的再生系统可以不慌不忙维持清晰优美的管弦,这也考验动态与能量。在轨9,一开始的拨弦,即可感受录音厅堂适量的自然残响,随着拨奏的进行,也不断考验瞬应、解析、动态与质感。然后,我们了解卡拉扬的音乐与音响的艺术纯化,即使是普罗大众的圆舞曲。

 

Remastering的奥妙

 

Prokofiev: Lieutenant Kije, DG 447 419-2,环球音乐
Prokofiev: Lieutenant Kije, DG 447 419-2,环球音乐

由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普罗高菲夫的「基杰中尉」组曲,是1978年在芝加哥管弦厅所作的模拟录音,从「罗曼史」(轨10)与「基杰的婚礼」(轨11)可以听出有着较柏林教堂更丰润的堂韵,但是音场音像同样清晰甜美无比。在轨9,您必须能再生非常透明、绵密又优美的弦群,成透视比例且具盛放的极低频大鼓,以及气韵生动不夸张的低音管乐。在轨10,您必须听到壮阔的管弦与重捶的大鼓铜钹、柔畅的小号、悠闲的次中音萨氏管与韵律的低音伸缩号,既考验乐器的质感,也讲究再生的能量,并且必须具备能发出超低音的扬声器才能一窥全貌。

 

 

Lakatos: As Time Goes By, DG 471 562-2,环球音乐
Lakatos: As Time Goes By, DG 471 562-2,环球音乐

吉普赛小提琴家拉卡托许演奏的「间奏曲」(轨12)是改编自同名瑞典电影主题曲,由著名女星英格丽褒曼主演,描写两位专业音乐家的不伦之恋,拉卡托许即以歌唱般的琴声道出无尽哀怨。在柏林Teldex录音室录制,近距拾音,钢琴兼具厚重晶莹,小提琴扎实情浓。很特别的小提琴,质地与感情令人屏息,不是细线条,实体感与钢琴呈合理比例,弓弦对话交错之细微质感与动态历历在目,并且非常真实。笔者曾听过拉卡托许与其乐团的现场,经过扩音的质感,比不上这张唱片的优声。

 

基本上,「20周年纪念CD」选曲的转制以绝对音响的概念评估没有问题,足以作为参考乐段,但是若与原始版本比较,仍可听出些许的不同,有兴趣的读友不妨自行比较,这正是remastering的奥妙与引人之处。

 

言教不如身教

 

最后,再回头谈谈「编辑会议」。会谈中提及网友的意见与评论之困难。关于网友的意见,笔者认为编辑必须择善固执,可以了解意见,不必刻意迎合。在网络通达的时代,随处大放厥词,对的也说,错的也说,问题是说的人都自以为正确。如果您浏览过圆山音响展的网络看法,笔者发现能客观点出优劣者极少,也就是具有足够修养能判断系统调校发声之实况者不多,问题真的有点严重,这也是笔者以前常说的「言教不如身教」,只看文章仍然难以体会正确的调音,这也是会议中说会累死总编的「总编下乡」之重要性。

 

至于评论用语,在评论者的主观上使用感性词汇形容无所谓,只要对器材客观表现能以共通的音响二十要评述即可,这也是我们可以客观看懂欧美音响杂志如TAS或Stereophile,而难以了解日本Stereo Sound的原因。

 

音响评论很难,以前笔者办音响杂志时的原则是不够好的不评,不刻意包装不够好的产品。作为评论人,如能训练出绝对音响的判别工夫最好,至少个人得建立一套足够评论系统中任一环节的鉴听系统。假设鉴听系统频宽不足、音场欠明,又如何去评断任一器材的全貌?以笔者使用两部后级作分音的系统,我就无法作后级的评论,在我熟悉的系统中,每次也仅能评论一项环节,例如前级、唱机、唱头或线材。但是,这也只是初步评论,假设一部昂价器材在这一系统没获得正确的声音,则必须进一步考虑匹配问题,若不另寻搭档,就得放弃评鉴,这是笔者以往的经验。老实说,笔者并不喜欢作音响评论,写写唱片,探讨录音更为有趣,何况器材拆上拆下,往往又得重新调校,笔者真的能体会论坛评论人的辛苦,希望读友也能比心。当然,经验的累积,读友自能判断评论人的功力与公信力,相信评论人也会不断自我剔励。

 

推荐商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