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3586 回复:0
诺昌音响

【HI-FI乐趣】让人跟音乐的距离更近:德国AA(Accustic Arts)新款PLAYER I 巧搭 POWER I

[复制链接]
楼主

0.png


本文摘自U-AUDIO 音响共和国  测评人:戴天楷


Accustic Arts的初次相会,是我还在研究所书时的事了。系上有一位与我亲近的教授,他为学认真,辟设学术网站,引入许多国内不熟悉的全球性议题,且担任许多政府单位的咨询职,将学术和实务适切地相融合。他在专业上,一直是当时有志于学的我心中的role model。而且我和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音乐和音响。他是个爵士迷,在美国读书时接触到爵士乐,从此倾心。当时,他在研究室里摆了一套音响,我每次去找他谈话或去做值班助理都很高兴,因为有音响可听。有一次,我们几个学生受邀到他家里作客,老师预备的晚餐丰盛不说,从开胃菜搭配的香槟、淡菜搭配的白酒、牛排搭配的红酒,以及餐后的贵腐甜白酒,是我第一次这样享受正规的家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家里的音响。老师的喇叭是Bower and Wilkins(B&W),这我熟,因为我自己的第一对喇叭就是B&W 601 S2。不过,老师的喇叭却用的奇,高音没有流线导声器,而且还偏一边,中音和低音前面加上了金属保护条。全身烤漆,亮晶晶的,不同于Nautilus 800系列那样的木皮质感。老师告诉我那是Signature 30。


Neue-geraete-2019.jpg


品味特殊的人,不喜欢用跟别人一样的东西。看见罕见喇叭,我一点不觉得怪,因为他开的那辆1977年的Mercedes Benz早就是校园里师生的话题。转头看一眼器材架,我又糊涂了。这是哪一家的?亮晃晃的旋钮,看起来象是镀铬表面,亮到我都不敢伸手去转音量。前面板上写着Accustic Arts。嗯,那时的我,真没听过。心里的疑问是:怎么多了一个C,少了一个O呢?当晚,我们边吃饭,边喝酒,边聊天,边听音乐。也不知是不是酒精的催化,只觉得那套系统传出的声音柔软又甜美,温暖而肯定,放起爵士乐实在醉人。那是我第一次遇到Accustic Arts。

事隔多年,我胡里胡涂栽进了音响媒体,与Accustic Arts接触的机会就多了。可是,从没有一次专注在它身上,我们相遇的机会,不是在音响展,就是外出试听时,店家拿来搭配喇叭给我听;我一直很想深入地认识Accustic Arts。因为,曾经,有一个夜晚,它与我一同共进晚餐。这回终于有机会了。代理商送了2019年慕尼黑音响展才发表的CD唱盘Player 1和综合扩大机Power 1,我看到纸箱上的商标,心里就定下了主意:这活我认了。


1.jpg


两个系列有着一致的设计元素
撇除排插、线材等配件产品不提,Accustic Arts的产品系列非常简单,只有两个系列,比较便宜的是Top Series,高阶的是Reference Series。在Top Series里就只有三款产品,包括了这次我要听的Player 1和Power 1,以及一款无内建DAC的CD转盘Drive 1。至于我们在音响展常见,还有我过去在音响店遇到的前后级以及上掀式CD,都属于Reference系列。

不过,Accustic Arts很聪明地将全线产品外观做了整合,不管是Top系列或Reference系列,前面板都有着一致的设计感,两个圆形旋钮非常醒目,就算用家买来混搭也很有一致性。这个想法相当好,不仅确立了品牌的形象,也顾到了消费者的心理。


14.jpg

 

设计简约,重视细节
这次试听的经验,让我对Accustic Arts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虽然「仅是」Top系列的产品,这两台器材的做工都让人激赏。外观上没有太多花俏设计,但机器做得很扎实,结构严谨。而且当我们留意到顶板结合散热网与蚀刻出来的商标,就见得其中的巧思。再注意那细致的发丝纹,以及箱体板材的收边与倒角处理,就知道Accustic Arts对细节的重视。开箱时,说明书和遥控器被封装在白色纸袋内,原厂甚至附上了保险丝,万一遇到不测,不必回厂,自己换保险丝就好。


2.jpg


这台综扩Power 1可说是Accustic Arts旗下的经典产品,打从2002年就推出第一代Power 1,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与前代的Power 1 MK4相比,看起来更细致,更漂亮,而且内部线路设计也都完全不同。Top系列的三款产品,共享了外观设计,面板设计大同小异,长条椭圆的显示屏可以显示当前信息。左右两个圆形镀铬旋钮,都是三向开关,可旋转也可按压。左边的是开关和输入选择,右边的是音量控制,按下则是静音。


2a.jpg

 

纯类比综扩,5组输入,还有耳机输出
输入端子一共5组,两组XLR平衡,三组RCA单端,另有一组RCA的前级输出;其中有一组RCA输入可以设定成直通输入,便于用家将之整合于多声道系统中。前面板上还留下一个6.3mm的耳机输出端子,晚上听音乐不想吵到家人和邻舍,用耳机最方便,配上耳机输出,连耳扩的钱都省了。


3.jpg

 

从供电开始注意
Power 1综扩具有每声道170W(@8 ohm)的输出功率,驱动力以综扩来讲,算是相当有力。这功率当然其来有自,除了放大线路上每声道用上6颗精挑配对的双极晶体管外,更将左右声道分开,以提高声道分离度。内部搭载了500VA的环形变压器,变压器做了两组抽头,让前后级线路得以分开供电。电源供应部位备有超过80,000 µF的滤波电容,原厂并表示,这个电源供应提供了干净的电源,是其声音滑顺的重要推手。

没有内建唱头放大,没有内建DAC,没有左右声道平衡,没有EQ音调调整,没有低音强化的功能,没有两组喇叭端子输出。Accustic Arts很务实地,干于让Power 1就只是简简单单一台综合扩大机, 没有附加其他功能。作为硬核(hard core)的音响使用者,我一向喜欢这样的单纯。


5.jpg

 

可当DAC的CD唱盘Player 1
不过,Player 1这头,会的本事就多了,不只是你看得见的CD Player,它本身也是一台DAC,可以外接数位讯源。数位输入一共预备了四组,包括2组同轴、1组光纤和1组USB type B,最高可支援24bit/ 192kHz的讯号,USB端还可接受DSD 128的档案。就像许多CD唱盘一样,Player 1还是备了同轴和光纤各一组数位输出,或许有天用家买了台更高级的DAC,这就派得上用场了。类比输出方面则备有RCA和XLR各一组,搭配扩大机端使用也很有弹性。


7.jpg


面板设计也是采用与Power 1一样的长条椭圆显示屏,可以显示当前的工作状态。显示屏下方有着一样大小的长条椭圆镀铬面板,那是CD承盘的盖板。Accustic Arts的Reference系列唱盘采用上置型的读取结构,Top系列则采用抽屉式承盘。但Accustic Arts却在这个承盘上下了许多功夫来克服振动问题,承盘推出后,可以看到铝合金复合ABS的托盘,两侧还各有一根金属支柱,比起一般的承盘机构要更稳定。就像他们在扩大机上所做的,Player 1上的电源供应也很讲究。原厂用上两个德国制的25VA的环形变压器,一个负责DAC部位的供电,一个负责类比放大线路的需求。


8.jpg

 

一律升频到32bit/384kHz
此外,Accustic Arts也是一个相信升频好处的厂家。在数位讯源的制造商里,有的坚持不升频,有的则认同升频。前者认为「自然ㄟ尚好」,经过演算后的升频反而不自然;后者认为透过演算技术可以克服声音数位感的缺憾,反而经过升频后声音的类比感更高。Accustic Arts就是属于后者,Player 1将数位讯号升频到32bit/384kHz;换句话说,用Player 1听音乐,不管是放CD还是透过数位输入,听的都是Hi Res高解析音乐。


4.jpg


Player 1的面板控制相当有意思。原厂取消了传统的按键,改采像Power 1综扩一样的三向旋钮,可转可按。左边的旋钮负责开关和输入选择,右边的旋钮则负责CD唱盘的各项控制,包括播放、停止、往前、往后、托盘进出等。你要做什么控制,先旋转旋钮到定位,然后按压一下,机器就会动作了。操作上颇有科技感,但是不够直觉。刚开始使用时觉得新鲜,用久了,新鲜感不再,每次换CD都觉得麻烦。偏偏它的遥控器上也没有退片按键,非得手动转了再按。是的,我说过我是硬核、铁杆的音响使用者,如果你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够高,就无须顾虑。


6.jpg


我不只是个硬核的音响使用者,更是一个硬核的音乐爱好者。我坚信音响的价值在于播放音乐时的表现,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是音响的外在,它真正的内涵,都显在音乐放出来的那一刻。


16.jpg

 

声音绵密柔顺,温暖宽松
我迫不及待地开箱,在公司接上喇叭来听。我将它接上Q Acoustics Concept 500落地喇叭,这对喇叭有着高明的设计,却透过将产线放在中国而压低了售价,令其具有高度的产品竞争力。这喇叭强在哪里?声音相当中性自然,鉴听性强,前端的变化,它都能反应。而且频率响应平坦,这种体积喇叭最常见的低频上段的突起,在它则完全没有这等问题。我把Player 1和Power 1的组合接上Concept 500,那略带温暖的音色,绵密柔顺的质感,宽松弹性的声音,都显了出来。


9.jpg

 

动态起伏间仍显从容优雅

配上更贵的喇叭呢?我将这组系统接上Wilson Audio的Alexia 2,这价差可大了,这样悬殊的差距,配得上吗?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放起郑明勛指挥首尔爱乐的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时,那对比强烈的动态变化,让人对Power 1的驱动力和控制力感到放心。第一乐章开头以低音提琴和低音管的和鸣,发出叹息般的沉吟。当音乐逐渐发展而展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那其中情绪的震荡是剧烈的。由呈示部转入发展部前低音管吹出气若游丝的极弱音,而后震天价响地乐团以甚强介入,那种动态的强烈冲突,都在考验音响。

Alexia 2在Power 1的推动下显得从容,表现平缓优美的第二主题时,那是优雅和贵气;进入发展部后又显出剽悍的斗争气质,Power 1能推着Alexia 2在战斗的情绪里急切往前,同时还悄悄地将声音打磨得锐角少了,毛边没了,显出一派圆融。

这种气质表现起第二乐章的舞曲风格旋律时格外出色,这时,弦乐团发出的音色就是要圆滑柔美,Power 1的声音似乎天生就是这般柔美圆润,它把这第二乐章表现得实在好。第三乐章的快板,以诙谐曲的姿态重新唤起斗争的灵魂。弦乐有着常动的旋律,柴可夫斯基以快速流转的旋律,从塔朗特舞曲风一路加强堆栈,至终以进行曲型式强力结束。这一连串的推动往前,Power 1推起身躯庞大的Alexia 2,一点不显娇喘,反是充满自信地推着音乐往前,听得我里头澎湃不已。虽然是综合扩大机,但是它对应起4欧姆的Alexia 2时,足有260W,毫无惧色。


10.jpg

 

画面清澈,层次分明,定位明确
我把Power 1和Player 1带回家,家里丰富的CD收藏以及建构好的Roon串流系统,可让我慢慢品味这套Accustic Arts器材的风采。这套系统有着透明清新的体质,声音干净,舞台开阔,细节丰富,音色温暖,质地宽松,滑顺柔美的特质。用它们来听音乐,总是非常舒服、宜人。没有那种迫人的鉴听性,声音从来都是轻松的。

 

Hélène Grimaud担任钢琴演奏、Andris Nelsons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乐团的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版本,没有太多冲动的表情,却非常均衡理智,她把那种潜藏的情感收敛起来,是另一种深度。这个录音很透明又均衡,在低音部位仍维持高度清晰,乐团齐奏时的浑沌感相当少。在Accustic Arts Player 1和Power 1的播放之下,画面清澈明晰,层次分明可见。就连第一乐章刚开头那磅礡的齐奏,都是清楚的,弦乐间如何对话,定音鼓如何敲出紧张的节奏,都明白可辨。

而且我很欣赏Player 1和Power 1这套组合展现出来的音场与舞台感,宽度是展开的,深度也拓的出去。而且乐团各部的位置都很明确,不是一个「大概的」、「约略的」位置,而是让人有把握伸出手指告诉人定位何处的。

弦乐带着漂亮的光泽,小提琴悠扬唱着,木管接着吟和,质感真好。Grimaud的钢琴出来之后,晶莹剔透还缀着温暖色泽的琴音,充满着浪漫情怀,那真是少年布拉姆斯啊!好个文艺青年!


春阳般的暖意,带着明亮感,却不逼人
在钢琴独奏时,Accustic Arts呈现出的清新氛围,让布拉姆斯展露出一种高贵和典雅。我前面曾说,Accustic Arts这套系统的声音带着一点暖度,可是,别误以为那是昏黄厚重的,这个温暖,是早上的春阳,温暖,却不使人燥热。是的,这温暖的阳光是来自早上的,不是傍晚的,也不是正午的。这点暖意一加上去,音乐就美了。如果说Accustic Arts有什么染色,我倒说不上来,真要染,就是它帮音乐加上了温度和光彩,就好像珠宝店里的灯光,那增色,岂不更美?


11.jpg


细节丰富清晰,却不过份抢耳

这套系统的解析力够,却不会抢眼;细节信息丰富,却不使人烦躁。声音温暖却又不厚重,密度适中而维持宽松。这样的声底,让巴洛克音乐听起来格外温润,爵士乐又格外轻松。例如听马友友和Chris Thile与Edgar Meyer合作的录音,他们把巴哈的作品改编成曼陀林、大提琴、低音提琴的三重奏,录音均衡自然,温暖宜人。

曼陀林的拨弹听来相当鲜活,不像吉他那样共鸣丰富,曼陀林的琴身共鸣短,琴音较为紧致。在这Accustic Arts系统上,我可以听见非常清楚的拨奏,信息丰富以致于有画面。那种琴弦在拉动紧绷后放松的尾韵变化,都可听闻。大提琴悠悠唱着,带着浓重的鼻音,却又保有绵柔的擦弦质感。低音提琴可就饱满的多,却维持着均衡的声韵,没有一点过份凸显低音域的丰厚度,Accustic Arts的声音够自然,也够中肯。


12.jpg


放爵士乐真好听!

放起爵士乐也是Accustic Arts的绝活,而且新旧录音通吃。听Jacky Terrasson的同名专辑,这些名曲经过改编后,焕然一新,很多时候,单听前奏都听不出是什么。最好的例子就是「My Funny Valentine」这首歌谁没听过呢?谁不熟呢?Jacky Terrasson为之加上了一段前奏,完全听不出是什么,但是坚实有光泽的琴音潇洒地游走着,贝斯在后轻轻拨弄一下,鼓组轻轻敲着,那种安静的气氛,持续一分多钟,我们所熟悉的主题才隐约现身。浪漫在静谧中扩散着,一层一层叠上去的情绪,让音乐也跟着渐走激昂。鼓组的敲击颇有实体感,鲜活缤纷,而且颇具立体感。如果还想尝试一下鼓组的活生感,「Time After Time」里头轻拂的鼓刷就让人听了浑身酥麻了。放起爵士乐这般好听,难怪我那位喜欢爵士乐的老师会挑Accustic Arts。


13.jpg


人声浮凸,略带宽松,发声细节清楚

既然说到「My Funny Valentine」,我们就来谈谈Chet Becker的版本吧!1954年的录音,完全无碍于我们欣赏音乐。而且,恐怕我不提醒你录音年代,你还没想到这份录音竟然这么久远。Chet Becker的声线清楚,喉头送出慵懒颓废的嗓音,人声浮凸却不是收得紧紧的,带着一点宽松,歌声听起来就更自然。那些发声和嗓音细节清楚,就把Chet Becker给唱活了。


15.jpg

 

同是老录音,听Ella Fitzgerald 和 Louis Armstrong的对唱,Accustic Arts的系统,让每一首歌都活生极了,而且非常自然。这是1956年的老录音,而且还是单声道录音,怎么也能活生呢?可以的。我在Player 1和Power 1上听到的正是如此。听Louis Armstrong粗哑的嗓音,又听Ella Fitzgerald婉转多变的歌唱,每一个音都不简单,每一个音都含了好多讯息,而且还有一层层的变化。Accustic Arts Player 1和Power 1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姿态,把这些细部讯息和声音纹理都表现出来,没有一点刻意和造作,而是很自然地铺陈出音乐来。


204658qw991jqp3u90yvn9.jpg


宽松柔韧的贝斯,低频量感适中
它的低频量感适中,而且更接近于节制。本身就带着几分松软的质感,在表现低音提琴和鼓声时尤其明显。例如Ray Brown Trio的Soular Energy专辑,Ray Brown的贝斯丰润却不臃肿,饱满度对一些重口味的人来说恐怕会稍嫌单薄一点,但是当你听见那宽松柔韧的贝斯质感,加上没有过份肥厚油腻的低音,音乐就清澈了,层次就浮现出来了。由Gene Harris操刀的钢琴演奏,则以纯净又晶莹的琴音不断探索着灵魂的最深处。唉呀,我好像找回了那晚在老师家听到的Accustic Arts的味道了,对的,就是这个味儿!若再配点葡萄酒就更完美了!

 

让人跟音乐的距离更近
Accustic Arts Player 1和Power 1的声音没有太过强烈的冲击感,柔美地维持一段距离;没有粗犷直接的声音,反倒处处可闻其打磨过的圆滑柔顺;没有因高密度而清楚刻化出的聚焦感,却又画面清晰地让每个发声体清楚浮现。对于追求强烈音响性强烈的用家来讲,Accustic Arts可能听起来不够刺激,但真正的音乐,本来就不该总是刺激的。柔美,圆融,和谐,均衡,才能让人跟音乐的距离更近。


qrcode_for_gh_2d25dcc5ea73_430.jpg

---官方微信:公众号搜索【诺昌音响】 服务号:【诺昌音响NcAudio】 官网:www.ncaudio.com.cn 诺昌音响官方淘宝店:https://shop73153502.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e6b191022xYre7 或淘宝搜索:诺昌音响 联系电话:020-83717798
登录后才能回复

快速回复